- 相关推荐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书心得范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书心得范文1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五四精神,跨越百年。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五四青年的使命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时代流转,“后浪”推动浪潮奔涌向前。在每一个时代,最吃劲的关键时刻都有青年志士的身影。从民族危亡时抵御列强,到中国共产党萌芽时的道路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步履坚定地发展迈进,每个时代都全力托举着青年,青年也从未辜负每个时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为何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只因强大的民族精神永驻。面对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进步青年拍案而起、奋起抗争,将“卫国”“救国”作为自己的毕生志向。1938年,绵延千年的文明古国正处于最危急的时刻,面对日军的侵略凌辱,抗日英雄陈锦秀誓死抵抗,牺牲时年仅26岁;陆省三拼尽全力守护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将最后一丝力气也化作强大抗战力量,倒下时仅25岁。在守卫国土、守护主权的战场上,无数青年将热血泼洒,将生命定格,他们毅然决然地将最好的青葱岁月、青春年华奉献国家。热爱祖国、宁死不屈是他们一生最忠实的信仰。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发展靠青年人才,民族振兴靠青年人才。1950年,在美留学的邓稼先因成就卓著,被当地政府高校器重,年仅26岁的他放弃优渥的政治待遇和经济条件,毅然回国,填补了中国核武器理论的空白,成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钱三强,这些响亮名字的背后,都是那个时代青年的爱国真心,是推动中国在历史洪流中稳步推进的磅礴伟力。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属于中国的“道路”究竟应走向哪里?在一条红船上,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豪情满怀、斗志昂扬: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和人民群众必须保持血肉联系,坚持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一则则“铁”的纪律,一条条“民”的原则,被一代代共产党人创新出来、实践出来、检验出来,成为维护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增进发展驱动力的强大保障。在大步迈入新时代的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也是中国青年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90后青年干部作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牢牢扎根基层一线,他们从这个时代汲取的知识、见识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化作为百姓脱贫致富的源泉和动力,他们是“宣传员”,通过鲜活的“李子柒式”视频形式,将优质但滞销的水果宣传到世界各地,将品牌“打”出去,将生意“拉”进来;他们是“教练员”,向村民普及电商知识,手把手教会村民平台直播销售,培育“新型农民”;他们是“保障员”,积极与企业高校对接,通过土地流转、创办合作社等方式,降低村民土地转型投资风险,保障村民经济增收。在脱贫攻坚“实战场”上,每一块泥土,都烙下青年干部坚实的脚印;每一片土地,都洒有青年干部辛勤的汗水。
今天,或许年轻人被有意无意贴上“浮躁焦躁”“网络非主流”的名片,然而,当他们放下手机、整理衣装,走上抗击疫情“战场”时,我们突然明白,他们在诸多诱惑中长大的背后,是更加坚不可摧的定力和决心;他们在呵护和宠爱中长大的背后,是更宽广博爱的气概和胸怀。跨入20__年,一直备受瞩目的“90后”“00后”成为时代的担当、民族的脊梁。戍边青年军人、逆行消防官兵、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风雨无阻的快递小哥……新时代青年人,摆脱了“生存压力”的他们,在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中锻炼出了一往无前的奋斗动力,在祖国的每个角落,共同谱写着这个时代的奋斗之歌。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书心得范文2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随着气温回暖,广大群众抢抓万物复苏、土地保墒的有利时机,全面开启了“春忙”模式。如今,新时代春风扑面而来,正是农耕播种好时节。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花盘里长不出苍松,温室里育不出栋梁。若要育成明日青松,便需将新苗栽于离人民群众最近的田间地头之上。广大年轻干部需乘时代春风,于田间地头破土而出,演绎多彩青春最“真”的模样。
踏土夯苗,播种一颗真心。
如何保证春季植树的成活和生长?“三埋两踩一提苗”是林业技术部门提倡的一种科学的树木栽植方法,可以使“青苗”树干挺直,紧密扎根。年轻干部大多处于直接面临群众的“第一现场”,只有将身影埋于田间地头,脚步踩实基层土,扶正初心,才能直立挺拔、扎根不倒。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检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根本价值尺度。初心并不是束之高阁的“高深哲学”,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坐而论道”,而是需要落到人民身边的“真心无悔”。“田间地头”便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更是检验初心使命的“度量尺”。广大年轻干部当将人民立场内化几十年如一日情系人民、扎根人民、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初心,外化于“田间地头”的下沉自觉,卸下畏难“包袱”,挑起责任“担子”,转变思想作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始终以“人民勤务员”“基层守望者”自勉。
提水浇灌,滋养一段真情。
如果土壤湿度不够,根系无法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导致树枝被风抽干死亡。所以浇水一定要浇足、浇透,宁可多也不能少。同理,只有透彻了解基层情况,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才能促实干直达民心,于其中增见识、长本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查新闻、翻材料、打电话了解到的信息大多层层过滤、未免失真。耳听真牢骚,眼见真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对症下药、精准开方。广大年轻干部当蹲下来、俯下身,无论安危冷暖还是柴米油盐,都到“田间地头”亲眼瞧一瞧,亲耳听一听,多认几个“草鞋亲戚”、多交一些“基层朋友”,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身临其境摸清关切,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了解老百姓的诉求与心声,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牢骚小事”特点、规律。更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收集好想法、好建议,打开“基层视野”,悟出“学习心得”。
庇荫一方,干出一番真事。
一树即一生,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是“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四有”书记谷文昌、是“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常思民生不懈怠,他们以艰苦奋斗植下“好大一棵树”,不休不止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撑起绿叶成荫。“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为民办实事,并不是一朝一夕、零敲碎打的“一阵风”“局部雨”,而是要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点滴做起、系统推进的“精准化”与“长效化”。广大年轻干部当摒弃“蜻蜓点水”的“过去时”,“一走了之”的“完成时”,要保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斗志、卷起裤脚能下田间的姿态,将“清单”于“田间地头”一列到底,让为民办事永在“进行时”,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一寸不放松的韧劲“浇灌施肥”为百姓撑起一片不减“绿荫”。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心得体会范文09-02
关于新时代好少年读书心得体会12-23
新时代师德师风心得体会01-15
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09-23
农村环保新时代心得体会范文08-09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心得体会范文10-03
新时代教师师德心得体会08-30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精选11篇)11-30
新时代教师师德培训心得体会11-07
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