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学模式学习体会
教学模式学习体会1
一、活动目的: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促进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结合我校实际,校政教处、团委每学年、美学期开展学生社区服务活动,拓展学校素质教育领域。
通过社区服务活动,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得到延伸,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常规管理监督网络机制。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交流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
二、活动主题: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尽情展示“港中学子”的风采。
三、活动主体:
全体高中学生。
四、活动形式和要求:
1、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活动小组,选出组长,走进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活动时间量为1小时/周/人,或1工作日/月/人。
各活动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密切合作,自主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主动联系活动单位,简要制定了活动计划,在活动中同学们有意识地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2、以学生社团为单位,由学生干部自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五、活动时间:
双休日、“五一”长假、“十一”长假、寒暑假。
六、活动内容:
1、参与社区管理,参加义工等活动。协助村、居委会出墙报,开展协助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劳动,开展植绿护绿、清洁楼道、拾捡垃圾等活动。
2、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在社区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开展本地区水资源状况的调查及提出改善的建议;对本地区水环境污染的调查、分析和建议等。
3、发扬助人精神,在敬老院、福利院等地开展敬老爱幼活动,深入社区开展“送温暖,重晚情”活动。
4、开展读书学习互助活动,主要是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指导社区内的中小学生开展读书学习。
5、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6、普法宣传。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劳动法》,宣传与工人农民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等。
7、积极参加“感动丹徒”、“活力港中”寻访实践活动,并有学生活动小组获奖。
8、开展爱心义卖活动。
七、活动效果:
(一)服务社区
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二)走进社会
通过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通过观察、考察和探究,懂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懂得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三)珍惜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四)关爱他人
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职业情况,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掌握志愿服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对他人富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五)善待自己
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社会角色,正确理解个人价值。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自己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八、活动小结:
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近年来各地新兴的一项公益事业,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营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建立并完善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向规范化、
制度化、经常化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政教处、团委广泛发动,壮大社区志愿服务力量,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机制,为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校政教处处、团委每次组织学生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年级各班级(各团支部)都十分重视,精心准备,指导学生成立了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活动方案。各班同学人人参与,组组有活动记录、照片和活动成果(调查报告、论文小结、心得体会等)。新学期开学时,同学们都按时把自己社区服务活动材料(活动记录、照片和活动成果)交班主任,由班主任统一上交到政教处。活动结束后每班都进行了活动经验总结,并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学模式学习体会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发展,要依靠改革。现在,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进行,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小组合作教学,导学案等,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局面,这些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但不少地方出现了滥学滥用的问题,今天这个教学模式流行就学这个,明天那个教学模式流行就学那个。老师是学了这个用这个,学了那个用那个。实际情况是这种教学模式还没有学好,又开始学另一种教学模式。这样下去,我觉得也只能落个“邯郸学步”的结局。这种情况和我小时候听到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很相似,小猫钓鱼时,一会儿,飞来了一只蜻蜓,他就去追蜻蜓。一会儿,又飞来了一只蝴蝶,他又去追蝴蝶。可是追来追去什么也没追到。这样的道理连小孩都明白,我们大人为什么还犯这样的错误呢?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因地、因时、因教师、因学生、因学科等而制宜。这就如同穿衣服,每个人的高矮胖瘦不同,肤色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那么他所穿的衣服就应该不同。否则就不好看,就不相配,就不合时宜了。实践证明,把教学模式教条化,过分崇拜教学模式,这对教育教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
那么,学习教学模式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教学模式要因地制宜。
我生长在农村,我深刻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老百姓种地时,要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水利条件、土地的肥瘠状况等来选择种什么作物,只有这样才能长好,才能丰收。各学校选择教学模式也要根据本学校的各种条件的情况,如教学设施、师资条件、本地的学生水平、农村还是城市等,只有采用适合这些条件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地教育资源的优势,避免了“水土不服”情况的发生。例如,现在许多地方用上了多媒体,那么你的教学中就应该恰当地去运用它,因为多媒体有它的长处。但是如果你的学校没有多媒体,你就应该采用另外的教学模式。再如教学还应利用当地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我在农村乡镇学校教语文,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前,我就利用春天这一季节,让学生星期天到野外去观察春天、感知春天。并提醒他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形可感,就会感到亲切,效果就好得多。
二、教学模式要因时制宜。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学环境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教学设施在变化,社会环境也在变化。变化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例如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那么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学生思想的变化而随之变化。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去年和今年,教授同一篇课文,我都是这样讲,今年的'讲课效果就不如去年。其实这不是别的原因,是学生情况变化了,而自己的教学模式并没有随之变化。
三、教学模式要因教师制宜。
教学模式化,过分崇拜教学模式,以为有什么灵丹妙药,只要用上可治百病,这是一个误区。古代人打仗,用的武器是五花八门,十八般兵器样样都有。为什么?因为他用着顺手,所以才会得心应手,才会发挥出他的才能,才可能打胜仗。教学模式的选用和这个是一样的道理。教学模式要尽量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长处,用起来才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也有一些不足。那么如何选用这些教学模式呢?好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学习的宝贵材料,但不能拘泥于模式,更不能过分崇拜某种教学模式。每个教师的特长不一样,不足也不一样。要尽量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发挥,尽量使自己的不足得到弥补。要有个性特点,要有自己的优点。不然,教学模式都是同一个面孔,不说学生厌倦,连你自己也会厌倦的。你的课堂能高效吗?
四、教学模式要因学生制宜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生理在变化,他们的心理也随之变化。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事物不断出现,学生的思想也会随之变化。新课标修订原则指出:“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学科课程内容与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班风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爱好的学生,其特点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学生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应该从具有创新意识的课堂开始,每一个老师都用一个教学模式,每节课都是一个模式。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得不到尊重,不给教师留下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怎么能有效地实施教学呢?这样的教学老师没创造性,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五、教学模式因学科制宜。
新课标修订原则指出:“各学科课程标准要体现本学科最重要的知识与技能,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各学科的内容不同,学科的基本结构不同。这些决定了教学模式也不能一个面孔。再就是每个学科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技能;有的侧重读,有的侧重写;有的侧重理解,有的侧重记忆;有的侧重知识的学习,有的侧重知识的运用;有的兼而有之。如练习式教学模式适合音、体、美等技能学科的学习。就同一学科来说,各个内容是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当然,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不止这些因素,这里就不再多说。对待各种教学模式,我们应该欢迎。问题是怎么学、怎么用。可以先模仿,再组合,再改造,再创新。要科学选用,巧妙组合。要他为己用,努力创新。要先学百家,融会贯通,然后自创一家。学习和掌握教学模式,也是为了最终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然后创造出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中国传统谋略智慧讲究法无定例,不拘一式,顺势而为。”教学模式的选择不正符合这个谋略智慧吗?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学科就该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与之适应。总之,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我们要活学,活用,因为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教学模式学习体会】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体会07-10
师德学习体会08-21
我的学习体会07-09
师德学习体会07-11
【热】师德学习体会09-18
最新师德学习体会09-08
[优]师德学习体会07-17
县课学习体会07-07
我的学习体会作文04-03
国培学习体会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