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集锦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心得吧。现在你是否对读书心得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暑假,安心的读一读平时没有来得及读的书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
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球最爱读书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酷爱读书,使犹太民族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产生了无数杰出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度。
考察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人们的读书习惯与思维方式,我想到了赫胥黎,他曾经预言过文化的灭亡,他说:“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为滑稽戏”。赫胥黎的预言也许可能不幸言中。
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教育问题。
如关于美国的教育,我们都是听人介绍的,从翻译的西方的教育家教育专著我们了解了众多的教育理论,从到过美国的人写的'书里我们知道了一些美国的课堂的皮毛。发达的美国教育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承到今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就应该全部否定吗?全国几千万的教师真的需要洗心革面、浴火重生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吗?真要这样,要改革的只能是新课程。
很有幸,在20xx年寒假中,我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书。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爱德华·休姆斯驻扎惠尼中学一年,“蹲点”采访,亲身体验了学生、家长、教师们值得回忆的欢欣、希望、忧虑、压力,写成了《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惠尼中学成长纪实》。这本书真实记录了当代美国高素质中学生的生活。书中描述的校园百态,不仅是美国教育的现状,更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翻版。也正是从这本书中我才知道:美国有全国统考,排列学校名次,根据名次得到政府的拨款和师资补充。美国也有应试教育。一名学生说:“4是个神奇数字。我们都想得到4.0的平均分。我们都靠4小时的睡眠过日子,而且,我们可能需要4大杯拿铁咖啡才能熬过这一天。”这样的辛苦就是为了“打开信封的那一眼”。你的信箱里收到的是塞满了新生须知、厚厚的“耶鲁欢迎您”的信封,还是令人心寒,薄薄的里面只有一张纸-----“亲爱的申请人,我们很遗憾地……”。惠尼中学的学生认为,为了最后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读这本书,你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所学校的学生所面临的考试和升学压力,一点儿也不逊于我们现在的高中。每个人都想考出高分,以便申请著名大学。
我想这才是当今真实的美国教育。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以后,把中国不能出现大师的“板子”主要打在教育身上,以为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的确有问题,但是教育承担全部责任有点冤枉。教育不能游离于国情、国家的体制机制之外。记得李希贵校长在一篇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一个地区的警察局长做得好,将一个治安混乱的地区治理的稳定有序,成效显著,他会去一个治安较差的地区继续做警察局长,以发挥他的作用。在中国则不然,人们在某一个岗位上努力地工作,目的是职位的升迁、环境的改善、待遇的提高。从上到下,我们的舆论一直在营造这样的环境。如此规划人的发展轨迹,如何出得了大师呢?
读书与工作结合,也是最有效的读书方式。读书—思考—实践—读书,周而复始,无论是学校发展还是个人发展都是很好的途径。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通过读书反思现实的工作,在工作实践中验证书中的道理,在读书中借鉴先进经验,这种读书与工作结合,学以致用的读书形式是最有效的。
总有人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不是缺少时间,而是缺少读书的好习惯。比如晚上抵御住电视剧的诱惑,就可以读很多的书。
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工作的常态就是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师生,了解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前提是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有思考问题的大脑,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素质,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读书学习就是最基本的方式。
暑假,静心读书吧!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当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回避的会产生许多感觉,有些感觉是短暂的,有些感觉可能就会长期沉淀固化在我们内心深处,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感觉。作为一位教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人们当然会说,那一定是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我们不否定这个答案,但更深一层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的应该是人们的认知,这是人的幸福之本,这个问题解决了,教师职业自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如何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传统的说教效果不佳,读书、讨论--创设一个情境话题、讨论平台可能是一个较好的路径。基于此,倡导中心小学开展教师成长自愿读书活动,借鉴往常的经验和教训,这次,不要求全部参加,不布置硬性的家庭作业,只是读同样的书,在一个平台里交流。读书组有14位成员,读本为中央电视台首席心理专家、中国最出色的家庭治疗师李子勋所著的《幸福从心开始》。学校制定了简要的读书计划,14位教师分两组,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共举行六次。本次所选内容都是贴近生活,贴近自己,大家在讨论时发言踊跃,气氛活跃,可以说读书交流会是一个快乐交流会。陆叶、易梅红两位组长时常拓展读书内容,找来相关的资料,丰富大家对书本的知识学习。在交流中,大家思想的碰撞,让我们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和自身的问题。如果概括之有以下几点
一、书中的话题直击生活中诸多的困惑或烦恼,具有普遍性。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深深的吸引我们想读下去。因为,其中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同事的问题、朋友的问题、亲戚的问题、周围人的问题,正愁无解呢。如:怎样才能成为快乐主义者?人到中年如何减压?我很敏感?怎样说不?怎样才能把女人看透?男友的网上情人?婆媳自然是天敌?婚外情感需求?斩断依恋?其中许多内容是涉及亲密关系的,使人们想探求但又无法说出口的夫妻情感、亲密、婚外情感等问题。心理学不做道德评判,只解决心理冲突的问题。一些压抑在内心的感受被表达出来,一些隐秘在内心深处的意识被理解和领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就会悄悄的发生改变。幸福也就由此开始。
二、读书体会交流就是一个互动的平台,是深化读书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
怎样读书?是不是就是一个人静静的在读,读后就只有自知?当然这也算是一个模式。但大家一起读书(先分散自己静静的读),一起交流讨论,互相陪伴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就是团体的动力场。无论什么性格的人,其实都需要交流,所谓爱静不喜欢说话的人只不过是没有匹配的交流平台和对象,一旦遇到知己同样会滔滔不绝,享受人际互动的快乐。读书组里一个人发言常备其他人插话,常常传出爽朗的笑声,轻松、热烈的气氛本身就是对内心世界的一份按摩。大家很享受这种感觉。
三、我们也学习、碰撞了书中一些鲜活的观点。
心理世界存在与内心,和外部世界明显不同。对同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经由人们描述就不一样了,这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别,外部世界是硬的',内心世界是软的,不要以为你对现实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差异是自然的。抹杀两个世界的差异或不能很好的设立两个世界的边界,人们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
个人对快乐的感受是:快乐或者说是乐快,人真正感觉强烈的快乐是较少的或瞬间即逝的,当你为实现一个目标孜孜以求时,实现目标的快乐就是那么短暂。
快乐更多的强度是淡淡的,他来源于心中的动力源让自己有奔头;他来源于有一个明晰的目标,引导自己充实过好每一天;他来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的探索行为;他来源于人的某种价值观的实现。
徐玉老师的座右铭能者安邦治国,无能者独善其身,按照这句话的意思,绝大多数人都是无能者,我们可以不追求事业成功,但可以独善其身追求生活成功,生活成功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是啊,你可以没有显赫的官位,富足的金钱。但是,你只做一个普通人,一箪食一瓢饮享受天伦之乐,平平淡淡、顺顺利利、健健康康,这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们可以把工作纳入到生活的范畴,我们不追求成为教育家,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因为这份工作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我们满怀敬畏去对待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福地。
关于人际关系书中的心理学观点是:不要对别人期望太多,也不要让别人对你期望太多;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学会社交技巧;必要的示弱。
四、对于敏感话题,大家变得坦然相对。
家庭的夫妻关系,相处模式(家务活分工),类似这样的话题,从来不会在学校组织的这样一个相对严肃的场合讨论,但在这个读书小组里,大家就可以快乐的介绍自己家庭关于夫妻对待家庭事务的态度和状况。只要彼此接受,和谐就是硬道理的。
关于两性关系,婚外情感这样敏感的话题,我们的老师也能在这样一个场合讨论,我觉得这是一种坦然和阳光。中国人压抑太多的东西,离婚率的持续增高,婚前性行为,屡见不鲜,婚外情的蔓延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撇开道德评判,这些应该说是一种压抑或人性的释放。当然作为这个社会不会支持婚外情等一些有害于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事情,但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封建社会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与现在的人性解放显得格格不入。过去妇女的裹脚也是对人性的束缚。书中的观点你一辈子只可能在形式上爱一个人,但在内心的情感层面或精神层面你不可能只接受一个人情感专一是一种控制
生命的存在是流动的,它会经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问题,我们不会因为小时候光过屁股就觉得一辈子丢人。学会跟往事干杯,过去的就过去了,活好目下是重要的。
本学期读书活动就要结束了,我相信参与读书的教师心理有所成长,学有所获。至少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
我祝愿大家的是:幸福从心开始,幸福从新开始 。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情感纠葛,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又沉重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尊、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一个外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保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飞!”。
1、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
他们那样的相爱,又爱的那样真诚,可命运又是这般爱捉弄人,田晓霞的离去,独留孙少安在这个世界上悲伤缅怀。
黄土高原初夏的傍晚,暖暖地春风如醇酒般令人沉醉。孙少平,田晓霞,这对黄土高原的儿女,如他们的母亲一般朴实。不仅他们的个人本性朴实,他们也爱的朴实,他们不求回报地对方付出着,无关金钱与名利。
这不禁让人感叹!在那样一个门当户对的年代里,在那样一个贫穷的年代里,开始这样一段爱情是需要莫大的智慧与勇气的。
但无疑,孙少平与田晓霞都是极具勇气与智慧的人,虽说田晓霞是省委副书记的女儿,而孙少平是个家民的儿子,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且相通的,他们拥有一样的胸怀,拥有一样的生活哲学。晓霞钦佩孙少平,因为他对生活有着非同一般的体会与感悟,他从来没有瞧不起过自己,他只是选择了一条比常人要艰难的道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崇尚劳动,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劳动。这些都正是晓霞所需要的,她本身就不是个平庸的人,她当然不会去找一个平庸的男朋友。他们的真情,他们的结合源乃是源自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心灵的相通。正是这样,他们的爱不是盲目的,所以,他们的爱是稳固的,是长久的。只可惜这个青年没有得到命运的垂青,上帝的眷顾,还没有和亲爱的人过上几天幸福的日子,亲爱的人就永远地离去了。
美丽的花儿凋谢了也还是美丽,从此以后,她的美丽永远地盛开在了少平的心里。夜幕里,黄原城依旧如往昔般亮起了点点的灯火,像极了天上的繁星。他并没有因为这两个小人物的悲伤而停止喧闹。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好像每天都这样不停地运转着,没有什么多大的`改变。但,变了,活在这个世界里的小人物们每日都在起着巨大的变化。
2、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
十三岁那年,少安参加了升初中的统考,以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被录取了,然而,随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宣告了他学业生涯的终结,为了家庭,为了弟弟妹妹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那年他第一次看到了刚强的父亲流泪,那年他告别了最好的童年朋友——润叶。当润叶坐着汽车离开村子的时候,他一个人偷偷地躲在公路上,望着远去的汽车,童年多少美好的回忆,化作两行热泪在脸上肆意的流淌,从那天起,他们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
转眼间润叶已经二十二岁了,这在当时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年龄,可怜的人儿为了自己的最爱付出了多少勇气,等来的还是无言的结局。当少安接到润叶露骨表白的纸条时,他被一道耀眼的光芒照晕了,一股暖流充满了炽热的胸膛,然而现实的生活又让他很快清醒了: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满身臭汗的泥腿把子怎能和一个公家的女教师在一起生活呢?”是啊,残酷的现实无情的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有些故事一开始就注定它是悲剧结局。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只好听命于生活的裁决。这不是宿命,而是无法超越的客观条件。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
二十三岁的孙少安,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望着润叶所在的县城方向,带着太多的不舍,两手紧抓着自己的胸口。他面对黄昏中连绵不断的群山,热泪在脸颊上刷刷地流淌,原谅我吧,润叶!我将要远足他乡,去寻找一个陌生的姑娘。别了,我亲爱的人……少安和山西来的大眼睛姑娘结婚了!这个消息把润叶送向了崩溃的边沿,爱情的火焰早已烧红了那片感情的自留地,想要冷却是何等的不易。经过多少个日夜感情的挣扎,润叶依然不能接受李向前的爱情,看着向前痛苦的表情,她何曾不心痛,一个不幸的人儿,你为何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
在《平凡的世界》史诗般壮阔的长卷中,爱情,这一美丽的词儿,充满了瑰丽的芬芳。路遥曾经感叹:“雪夜之中,依偎在街角的恋人是最幸福的,也是最让我羡慕的!”读路遥的小说,便能看见这样的爱情。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情异常激动,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折服了,真的有些惭愧,以往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也10多年了,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得不错了,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够了解的了。可读过这本书后,真的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教师应坚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真的有些后悔,后悔今日才读了这本名著,又有些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好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平时也想读点书,但有时总以工作累,家庭琐事多为由,没能坚持下去。从此,我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多读好书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教师应善引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他这个比方很恰当,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
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到了高年级,有的学生对学习有些无所谓了,学习成绩也下滑的很快,任凭老师怎么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的减退了,消失了,而我们做教师的有没能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让学生始终对学习有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感悟之三:教师应善学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向哪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确实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素养的一个缩影。
其次,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但是,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这就犹如“邯郸学步”,这些确实困扰着一些很想努力提高的教师们。有时也困扰着我。
向谁学的问题很重要,如何学的问题更重要。比如最近我们在学“杜郎口教学模式”和“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当然是成功的教学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如果让我们的老师完全按照其模式去教我们的学生,效果就未必好,要根据我校的学生的实际择“适”选用。
读过这本书,我获益匪浅,我更加坚信了我的教学信念,要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的读书的心得体会06-22
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06-27
读书教师心得体会12-06
读书教师心得体会10-12
教师的读书的心得体会11-08
读书教师心得体会10-26
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12-04
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01-09
教师读书活动的心得体会09-01
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优秀】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