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阳明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阳明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阳明传》读后感1
读这套书之前,我曾犹豫过一段时间,本书作者是冈田武彦,我就在想,一个日本人能把王阳明读懂吗?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还是读了,没想到冈田武彦几乎用了一生时间去学习研究王阳明,以至于把王阳明的一生写的详细至极。
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之一,据说能到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有人说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但不论怎么说,王阳明和曾国藩是实至名归,两人都是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着实跌宕起伏。阳明五溺说记述的是他幼年比较迷茫,不知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他年轻时善感多变,心无定性,最初沉溺于“任侠”,后又修习弓马骑射之术和兵法、沉溺于辞章诗文,执着于道教神仙,最后却又迷上了佛学。直至35岁时,转投圣贤之学,开始笃奉儒学。
王阳明12岁母亲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少年时期就认为科技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20岁时,受朱熹思想通过格竹子去领悟世界的真理,但是王阳明方法错误,格竹子失败,他得出结论,格身外物,徒劳无功,真正德道理,应该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使他对《大学》中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体会,也因此开创了它的心学。从青年到晚年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龙场悟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阳明心学的观点,大概意思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时便是自己的思想在活动,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能够区分善和恶,这就是良知,但是只是知道还不行,为善去恶是要把不善的'意去掉,把善的意发扬光大,这就是行动也就是格物的过程。就如王阳明说的: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归纳至极简,就是六个字:致良知、做圣贤。而他的信念,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回归本心与良知,人皆可以成圣贤。王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的精神,需要我们现代人传承与坚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点滴的小事上,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我们才会越来越好的修正自己。
《王阳明传》读后感2
王阳明如果只是个书生,官僚,或者只是个武将,就不会那么知名,影响深远,也就不太可能会有这本传记,当然更不会有这篇书评。另外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儒将,本书的作者周月亮先生喜欢打比方,也算是传统诗意的延续,比如书的一开头,他就把传主比成一只缀着驼铃的鞋。鞋上插着生命的权杖,形成心学的倒T字型结构。他的“致良知”功夫就是要把人“十字打开”,拉成与大地垂直,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之前看过一些有关王阳明的传记,有些很短很粗糙,有些则干脆就是在讲故事,这么一来很容易就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写成了神仙。而这本《王阳明传》不存在这个问题,整个结构是夹叙夹议,并引用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还不如说这是一份以王阳明为主题,形散但神不散的课堂讲稿集。
王阳明亲佛近道学养生,他把儒,墨,释,道的精华一体化为心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中波折不断,不过归根结底他有个最大的特质,是个病人。五岁后才开始说话,读书时也“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后来用练习书法的经验阐明格物致知的原理。接下来就是像朱熹一样格竹子,不过他没有格出什么大道理来,却得了肺病,又病倒了。但另一方面他却又是个有侠客梦的人,13岁时他就在京城四处逡巡,想了解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的实战情景。他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是由这种侠儒的气质而生,不单是唇舌之论。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癖好是讲学,不管有多落魄,多苦难,甚至有点“对牛弹琴”时,他都无法放下这个癖好。比如他在虎溪山上就讲静会,让人收放心。但他的静坐和禅坐有不同,禅法的静法追求入定,而王阳明则认为人不可能无念,他只追求正念,不求神通,息息去私意,存天理,这样独树一帜的想法和理论,在心学中自然不胜枚举。
虽然很容易发现作者对于王阳明的浓重感情,据说为此书披阅十载,不过也不完全是以一种粉丝,迷弟的心态来写此书,不以尊者讳。比如说到王阳明曾将朱熹的很多主张言论,分为中期未定和晚期定论,用朱熹自己的话来针对朱老夫子自己,但具体这么做却是以偏概全,只是为了阐明王阳明自己的主张。作者显然不是很认同这种做法。
而在传记的收尾处,作者这样描述王阳明的一生,是“不见容于世又在俗世获得成功的一生,是官到封伯封侯却又负屈抱冤的一生,名满天下毁亦随之,他的性格也是飞扬与谦抑兼具,无日不忧亦无日不乐,一股豪气一派静气。”……“他是一个从那边过来的人,一个战胜了时间的人,一个把本能变成良能的人,一个把杀人的工作变成普度众生的人,一个让凡信他者皆能精神加速的人”。
【《王阳明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岳飞传读后感11-25
名人传读后感09-17
水浒传读后感05-04
《贝多芬传》读书心得10-05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08-02
名人传读书心得10-22
《水浒传》读书心得09-15
《名人传》读书心得06-29
呼兰河传的读书心得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