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体会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1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经过了桃园三结义,王司徒巧定连环计让吕布来刺杀董卓,曹操大战吕布,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袁本初败兵折将,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战,最后刘备打下四川,就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人物有:孙权、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在这上表现了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任正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的明君任正,社会安定的愿望。
我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赵云。我先说诸葛亮吧!他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聪明过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瞒不过他,像火烧新野、捉张任、大破魏兵、空城计、草船借箭,这都是谁精心策划的?是孔明先生!据说孔明没有打过败仗,真是太聪明了!再说赵云吧!他姓赵,名云,字子龙,赵子龙勇冠三军,超过关羽、张飞。他的银枪上下翻飞,武力过人,像曹兵认识到赵子龙的厉害,有的都从马上掉下来了!赵子龙外号小霸王。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也太勇了!一个人去救刘备的夫人,超过想象!
读完《三国演义》我觉得诸葛亮非常聪明,赵子龙很勇敢,一个智,一个勇,这是奇才呀!我们要尽量去学他们,虽然我们比不上他们,但是要努力呀!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2
星期天,我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古代名著。当我合上书轻轻放到书桌上,书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的一幕幕浮此刻我的眼前。在三国时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忠心耿耿。他从20岁起就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动摇那份忠心,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他一生中立下无数战功,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耗尽心血,堪称忠义的楷模。
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他在十万大军中杀个七进七出,许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他。在许多危机关头,赵云挺身而出,凭着一身好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反败为胜,击溃敌军。赵云勇猛无敌,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赵云不仅仅有勇更有谋。他多次陪伴刘备和诸葛亮外出,无论遇到多么危急的状况,他总是机智应对、化险为夷,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任务。当马谡大意失街亭时,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断后,他沉着地带领后卫,成功地击退二十万追兵,还缴获大批物资,令诸葛亮和众将喜出望外。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数不胜数。
赵云赤胆忠心、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3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很多书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讲述了汉朝与晋朝之间一段分裂的历史,当时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想统一天下自己当皇帝,但最后谁也没有成功,被统一归于晋。我特别欣赏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关羽、张飞和曹操。
红脸的关羽身高九尺,面如重枣,手持青龙偃月刀。他是个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当初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来曹操将三兄弟杀散。关羽没办法,投降于汉朝。曹操一直想收降关羽,但关羽并未投降,而是千里走单骑寻找到了大哥刘备和三弟张飞。
黑脸的张飞身高八尺,燕颌虎须,声音如雷,气如奔马,专好结交天下豪杰,非常有勇气。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敢于和天下第一勇将吕布对阵;在当阳桥上,面对百万曹军,他大喝一声,桥梁断了,水也倒流了。我很钦佩他这种气魄。
舞台上的曹操是白脸,代表着奸诈。其实他并不奸诈,开始他是为了汉王朝行刺董卓,虽然没能成功,但他发表讨伐董卓的`檄文,并聚集了天下十八镇诸候征讨董卓。在他担任丞相之后,统一了北方,更想统一中国,可是“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做法被人称为“汉贼”。我觉得他是个有功也有过的人物。
我认为《三国演义》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书中的人物各有特色,故事情节更是精彩纷呈,如草船借箭,赤壁大战,水淹七军等。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觉得《三国演义》很有意思呢?有时间一定要读一读哦!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4
书籍是智慧的翅膀,在书籍中一切事物都被美妙的文字赋予了活力。日月星辰、江河山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盛放着芬芳的 梦。在我读的所有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国演义》这本书,它令我受益匪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这正是书里的句子。本书主要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刘备的谦逊;关羽的豪爽;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诸葛亮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在三国时期,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
这不禁让我想起战争年代,我国红军在长征的途中,那么艰苦,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渡过了大江大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英勇善战,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1949年,新中国终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成立了。如今是我们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看到昔日与今日,真是一代胜一代,这也是我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教育的进步,生活的改善,这正是国家逐步富强的体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遭人欺凌到受人尊重,从弱势国家到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完成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中国在腾飞,这条龙在飞向世界的顶端。我们是龙的传人,要从小为祖国奋斗,为祖国拼搏。我们只有现在开始认真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六年级,再读原着《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虽然一切都是过去,但是这本书的每个环节都清晰的存在于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里。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5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进两百个人物形象,此书的作者罗贯中将三十六计融汇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我喜欢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些语句也富有很深的含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再说我喜欢的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书中的情节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书中人物的优秀品德、智慧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话正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此时此刻,我心中顿时热血澎湃,眼前展现的是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而我尤其被书中关羽的故事而感动。
关羽兵败,退走麦城。途中被东吴兵所擒。吴王收买关羽,却因关羽内心顽强不屈,直到临死,他也神态从容,英勇赴死。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让我无比感动。
读完这一章节,我体会到了关羽的坚定。他的意志坚不可催,他没有低头折节,没有逆来顺受。他的心是坚定的,是高尚的,是美好的,他就像那些革命烈士一样,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把国家放在首位,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品质啊!正是他那不投降的精神,唤醒了我的勇气。有人曾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却比羽毛还轻。”我认为关羽就死得比泰山还重!
在中国革命也有许多与关羽一样坚强不屈的.人。如"刘胡兰,她被敌人抓住,她宁可葬身火海,也不愿意暴露了重要的消息。
有人说:”现在我们太小,不能像这些战士一样,但是却在我们的身边,也能做到坚定不移:比如说解难提,许多人想了一会儿就打推堂鼓,但是如果坚持就能解出,这就是坚定啊!”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生的路上,面对困难,我们也可以像关羽一样,坚强不屈,不在困难面前低头,退缩!
关羽的精神与他的尊严,使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就会让人想起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之一,它让我受益匪浅、百看不厌。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由于汉献帝无能,黄巾军起义,使吴、蜀、魏三国鼎立,最终大汉归晋。书中我最钦佩赵云和张飞,最瞧不起袁绍。赵云,字子龙,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称为“一身都是胆”的人物。赵云长坂坡救主,连战几十员曹操大将,救出糜竺等将;他胆识过人,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立下赫赫战功。张飞,字翼德,三国时期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张飞一喊,吓退曹操百万军;又一喊,吓得曹操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又大喝一声,竟把曹将夏侯杰吓得肝胆破碎,一头栽倒在马下。张飞以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著称,被历史上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人物,后被范强、张达刺杀。而袁绍却没有一点主见,在官渡之战中,竟然会听从小人郭图的.建议,去偷袭曹军的大本营,结果大败而归,从此一病不起。
在《三国演义》中,使我领悟到战士打仗并非一定要在战场上厮杀,而要以德服人,以谋智取。刘备的仁慈厚道,曹操的胸怀大志,关羽的智勇双全,赵云的重情重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历史小说,值得大家一看。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8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三国演义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形象。
我最敬仰的要数诸葛亮了,诸葛亮熟知天文天文,能文能武,足智多谋。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典范! 再说关羽,―个红脸,大胡子飘在胸前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放了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我以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真是―种难得可贵的忠。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_雄,而且我对他的觉得也不好,固然说他是―个人才,十分聪明,而且擅长打仗,但他有谋权篡位之心。固然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觉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很大度。但是周瑜眼光短浅,气量狭小。这也与曹操构成了鲜明的比照。他眼中只要诸葛亮,与诸葛亮誓不两立。他想只需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安定了。
我特别爱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想看,真是让人耐人寻味。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9
《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都想统一天下,经过一番征战后天下分成了三个国家,——魏、蜀、吴,也就是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国家,这三个国家的主人,都想灭掉别的国家,一统天下,所以他们就开始明争暗斗,想推翻别的国家,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战斗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他攒了皇位,改国号为晋国,随后,他消灭了蜀国,皇帝刘禅投降,然后,他又开始攻打吴国,吴国也灭亡了,皇帝孙皓投降。司马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晋国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的.阅读过程中,有几位人物,使我十分敬佩,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后,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赤壁大战…...几次打败曹操,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政治家、发明家。
第二位就是号称常胜将军的赵云赵子龙,他不顾危险,几次救了刘禅的命,长坂坡,他为救刘禅,在曹军中,杀了个7进7出,救出了刘禅,截江夺阿斗
的时候,赵云又从孙尚香(刘备的妻子)怀中夺回刘禅,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
第三位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姜伯约,诸葛亮去世前把自我一生所学的军事知识全部传给了姜维,其中包括他发明的连珠弩的制作方法。姜维全力为蜀国出力,最终为蜀国舍生取义,悲壮自刎!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并出的时代,像诸葛亮,周瑜,司马懿,还有名医华佗等等,都是出自三国时期,所以,三国时代的故事能流传至今而不衰!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10
三国演义中的东吴,真可谓是英杰辈出,“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洋洋洒洒一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道出了东吴少主孙权的气魄。正是英雄出少年。本该期待着这位年轻的贤君能有一番傲人的作为,留下千古绝唱时,罗贯中却笔锋一转,写了孙权晚年的`粗暴与嗜杀。贤君变身为暴君,英主变身为昏君,善始却不能善终,这怎能不使人警戒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要想有个完美的句号,有个理想的终结需要一颗冷静克制的心,需要持之以恒的行。
曹魏,一直是实力强劲,一个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国,为首的是一位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称的曹操曹孟德。“山不在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的诗文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帝王之气,辽阔之姿。曹操有一个特点,他爱笑。他笑对友人,笑对敌人,笑对磨难,笑对天下。赤壁之战,他败走华容道,性命堪忧之际,他却还“抚掌大笑”。这是坦然,也是胸怀。面对困难,如果能像曹操般对其一笑而过,勇于直面它,挑战它,这样我们定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强!
战火纷乱,智谋层出,群雄并起,这是三国演义,看大江东去,品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历史佳作。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11
今天,我刚刚看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觉得《三国演义》很不错,但是,“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国演义》这么好的书,不推荐出来,我都有点感到惭愧。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高强,而且人品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为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他其实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刻骑着这匹马就去找刘备了。他在山下遇见二嫂,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十分令我敬佩。
对于曹操,我既喜欢,但也讨厌。喜欢是喜欢在他的用兵方法好,虽然不及孔明,但应该也可以和孙膑一比高下了。而讨厌就是讨厌他的诡诈以及阴险,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他经过朋友介绍,躲到了吕伯奢家,结果,吕伯奢家人因为要杀猪宽待曹操,说了一句“绑起来杀”,就被曹操团灭了,吕伯奢一家就没了。
《三国演义》还有很多优点,我一下说不过来,就请你们自己去书里面寻找吧!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12
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虽勇冠天下,可他有勇无谋,还尽干一些卖主求荣的事。想那时,国贼董卓只用了一匹赤兔马,就收得吕布前来归降,而吕布竟杀死了自己的义父丁原。这正如张飞所骂:“三姓家奴”!
想当初,吕布其实是可以和刘备一起成就一番事业的。可是他骄傲自大,根本听不进军师陈宫的良言劝告,反而一再相信那些小人的谗言,最终被曹操活捉,身首异处。
再看诸葛亮,他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勇有谋的他最终帮助刘备成就帝业,他自己也当上了一国的丞相。
《三国演义》中,周瑜不停地为难诸葛亮,有一次让他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羽箭,而诸葛亮凭着智慧,在三天内就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面对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还上演了一出“空城记”,成功击退强敌,凭的同样是胆略和智慧,这正是吕布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在刘备白帝城黯然去世后,诸葛亮并没有像魏国的司马氏那样越位登顶,而是遵循先帝托孤遗嘱,一心一意辅佐阿斗,先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最后未能如愿,但他的一腔赤胆忠心,与日月同辉,永远为世人所景仰。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像吕布那样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意志软弱、见异思迁。要多学学诸葛亮,胸怀远大理想,凡事都能动脑子,有勇有谋,做好每件事,走好人生每一步。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13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灿烂的一页,每次读到这本书,我都会被书中的人物深深的吸引着,打动着,让我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司马炎建立晋朝期间发生的事情。书中刻画了将近200个人物,有生性多疑的曹操;有心胸狭窄、忌才好胜的周瑜;有求贤若渴的刘备;有忠心耿耿的赵子龙;还有武艺高强、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关羽,在这些人物当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关羽了,他温酒斩华雄、降汉不降操、过五关斩六将。虽然关羽是英雄,但是他太过于骄傲和大意,导致蜀国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借”回来的战略要地——荆州九郡,拱手相让给了吴国。
当年关羽驻守在荆州,孙权苦攻不下,整日发愁,他的谋士陆逊给他想了一个计策,就是假借归顺之名,向当时的.荆州守将关羽送了许多美女和好酒,以达到麻痹关羽的目的,果不其然,因关羽的骄傲自大,蛮横无理,使得孙刘关系进一步恶化,最后由于志骄意满失了荆州,功亏一篑,致使他败走麦城丢了性命。
由此我也想起了前段时间的段考,因为我的骄傲和大意,结果语文阅读分析题做漏做错,最后只得了个89分,失策失策!这正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我大意失分数!以史为例,以史为鉴,我明白了: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可以骄傲自大,在任何事面前都不可以松懈,否则必然会败北。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14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一样的时期读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着《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好处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我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我不犯错误,不就应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就应因为自我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就应为自我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必须存在着需要充实改善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我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就应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一样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15
五千年的古代中国,留下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这璀璨的文明之下,积淀了独到且深厚的文化,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在我国的文化中尤为突出,而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却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闪耀在千千万万惊奇的人们眼前。
四部名著虽大,但与中国有史以来人们所创作下的作品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所谓四大名著,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曾被多人多个阶层拜读过而已。
在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四大名著之中,想必《三国演义》是最受平民欢迎,也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古典名著,时光走过数百年,自人们从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中解放出来,人们所涉猎的书籍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人说《西游记》太过空虚,不实际,有人说《水浒传》充满了大男子主义,没有文学韵味,有人说《红楼梦》太过婆妈,一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只有《三国演义》为万千大众所青睐,尽管依然有反对之声,说它只不过是迥异于《三国志》的小小野史,可大多数人们仍然在读它,品味着它,总之,穿越数千年,《三国演义》经受住了历史的严峻考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乃至外国文学史的宠儿。
从表面上理解,所谓三国演义,也就是三个国家,三个集团的人物的一出“演义”大戏,这与水水浒传有相同之处,《三国演义》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像关羽这样的豪迈英雄,一个又一个像曹操这般的奸诈枭雄,一个又一个的像诸葛亮一般的济世奇才所组成的书,所谓声势浩大的赤壁之战,唇枪舌剑的.舌战群儒,也不过是逢场作戏的配角,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其真正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中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
整本书读完,仿佛与刚这千千万万的人物一一握手一般,我看见了张飞的勇猛,关羽的正义凛然,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老谋深算,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这些,最令人瞠目结舌,最令人惊叹不已的要算是著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了。
或许在看过司马懿,许庶,庞统的奇才大略之后,诸葛亮那为世人所不及的用兵神计依然可以给我们以无限的新鲜感,可是这样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未免令人产生了审“才”疲劳,读多了反而会令人产生厌倦感,失去了一读再读的兴趣,相反,诺我们从诸葛亮在刘备一手缔造的集团之中的为官之道之处细细品味,不禁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自刘备有幸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结义之后,在“复兴汉室”的艰辛道路上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寄人篱下的他,虽然有英勇无比的关张两兄弟的鼎力相助,可仍然感觉需要一名助手,可他一没权,二没钱,三没势,又怎么会有人投靠呢?
可上帝给每一位渴求贤才的“军阀”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将诸葛亮这位济世奇才送给了这位穷困潦倒的“没落皇叔”,虽然,刘备毕恭毕敬地从穷得响叮当山沟里请来了这位军师,对其信任有嘉,可是在刘备这个用“血缘关系”堆积起来的大山之中,外人想要大展拳脚可谓是难中之难,像孙乾,魏延这样的人才不是被冷落一旁就是被铲除。
心细的诸葛亮又怎么不会想到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的贤才投奔明主那般着急,立马就投奔他人帐下,临走时还细细嘱咐弟弟要尽心管理家务,好像到了将来要告老还乡,对刘备手中那前途无量的“家业”没有丝毫贪欲一般,也不同与其他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好大喜功,还威胁主上的统治,最后被当作威胁被铲除。
诸葛亮不仅在刘备这个巨大的宗亲集团中始终以一个助手的姿态做事,也不在刘备的眼皮底下拉帮结派,不管是有意无意,恐怕将来刘备在肃清内奸时绝对不会将麻烦降到诸葛亮的头上,不象历史上一些功高盖主的人,忠心为主子服务,最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不然在刘备临终托孤之时有怎么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苦经营一世的蜀国交付于诸葛亮一个外人,而又不将其交给关羽张飞这两个一同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或是他们的后代呢?
当然,幼主幼小无能,好吃喝玩乐这是刘备早已看在眼里的事,他无法信任这样一位昏庸的幼主才将大壁江山交与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但诸葛亮勤勉一世为刘备打下江山,以及他别具一格的为官之道,让刘备不忍心也不敢怀疑他的“诸葛先生”有任何不二企图,在这布满了重重困难的为官之道上,诸葛亮得以尽情释放他的才华,而又进退自如,最终功成名就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此。
不只是在古代,在与朋友之间,在班级之中,在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之中,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诸葛亮的为官之道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难题的良策,也许,最吸引各位“诸葛迷”的原因正是在于此吧?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04-09
《三国演义》最新读书体会12-16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15篇04-26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15篇)04-26
三国演义读书的心得体会01-13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体会12-19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体会04-22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体会09-19
三国演义读书的心得02-01